学习《求是》,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三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求是》,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三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求是》,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求是》

 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现代化》

 心得体会 (三篇)

 篇一

 “‘十四五’ 时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 进入新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怎么看、 怎么干? 在《求是》 杂志新近刊发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篇重要文章中,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 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目标, 深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要求, 部署了重点任务。

 关于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刻论述:

 ——从国内看, 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 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 同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 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 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 战

 略性新兴产业、 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任务艰巨, 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际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 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 , 多方面对我国施压, 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关于原则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要完整、 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保持战略定力,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统筹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关于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 , 并提出具体要求:

 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 能

 源结构、 交通运输结构、 用地结构调整;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 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发展绿色金融,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总书记鲜明强调, 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 明确时间表、 路线图、 施工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并提出六方面要求:

 一是坚持精准治污、 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 持续打好蓝 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二是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三是统筹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治理; 四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五是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 资源化; 六是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 农村延伸, 明

 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

 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 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作出部署: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更加注重综合治理、 系统治理、 源头治理; 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完善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 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四是科学推进荒漠化、 石漠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五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六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

 保护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二是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 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 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 三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 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项要求:

 健全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 一体推进、 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推进排污权、 用能权、用水权、 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大力宣传绿色文明, 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 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坚持不懈、 奋发有为。

 ”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 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篇二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 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文章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 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 心怀“国之大者” , 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 四时变化造就了不同的风景, 万物葳蕤生长让华夏之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态之美是自然的馈赠, 是代代传承与守护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为党员干部,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 擦亮理念、 实践、 价值“三重坐标” , 在追“青” 逐“绿” 中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擦亮生态文明“理念坐标”

 ,

 在思想上追“青”

 逐“绿”

 。

 。

 思想是最有力的指引, 理念是行动上的方向。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理念, 知其目标、 明其内容、 通其意义,将理论“印刻在心” , 将力量“落实在行” , 充分认知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以理论效能充分释放实践动能。

 党员干部要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清醒认知和理性认知, 在回顾与反思生态建设过程的“反

 面案例” 里汲取教训, 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 直面时代赋予的挑战, 辩证看待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吸纳和把握生态建设征程上的有益经验和先进典型优势, 以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为使命责任,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推动循环模式的利用、 转变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方式, 以生态理念为生态建设道路上的“指南针” 。

 擦亮生态文明“实践坐标”

 ,

 在行动上追“青”

 逐“绿”

 。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上, 我们是建设者、 保护者, 要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延展生态文明理念、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正视问题、 发现问题, 最终要解决问题, “只说不做” 是“假把式” , “只想不做” 是“空谈者” , “只看不做” 是“旁观人” , 在生态环保上每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谁也不能将自己的责任停留于口头之上。

 在实践中要聚力“转变” 做好“文章” , 我们要改变以资源消耗、 产能损耗等为主的发展方式, 要善于破旧立新、 去粗取精, 将那些高能耗、 高污染、 高排放产业转变为新型能源和产业, 促进产业的提档升级、 加速动能的转换, 在行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以“带头做” “争先做” 激发群众的环保意识。

 擦亮造福为民的“价值坐标”

 ,

 在志向上追“青”

 逐“绿”

 。

 党员干部要把生态环保这份事业不断推进下去,

 将之转化为“心中志”,将为民情融入其中, 以“山清水秀生态优” 为奋斗目 标, 以造福群众为价值导向, 在志向上坚定不移,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 擘画更加美丽的生态画卷, 以良好的生态提升群众的居住质量, 以生态发展的优势扩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让一幅幅“绿意盎然” 的生态画卷点染群众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需求层次的提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原来的物质层面转向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从“求温饱”“求生存” 转变为“求环保”“求生活” , 党员干部要紧抓群众需求的“导向” , 以全力以赴的奋斗将 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篇三

 近日, 第 11 期《求是》 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文中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 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 心怀“国之大者” , 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扛实、 扛好、扛牢, 推动生态文明的“兴” 力量。

 以政治判断力“把舵”

 , ,

 。

 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政治判断力在辨别政治是非、 把握政治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强弱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产生直接影响。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 才能以清醒的头脑、 理性的判断、 清晰的认知, 把准把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而要提高政治判断力, 首要任务 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深化对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思路、 方法、 内涵等的思考、 认识、 领会, 用以指导我们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 ” 的理念, 从政治高度、 从大局角度谋划、 研判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形势及出现的各类问题, 从细枝末节、 从具体工作中找准破解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答案” “办法” , 确保做出的决策、 想的办法既符合本地实际, 又符合党和国家大局要求。

 以政治领悟力“领航”

 , ,

 。

 领悟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髓。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 政治领悟力体现在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与本地制定执行政策、 研究推动落实等方面相结合, 是“关键一环” “重要部分” 。

 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 提高政治领悟力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 、 坚定“四个自信” 、 做到“两个维护” , 切实领会好、 弄清楚、 搞明白党中央关于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方针、 重大原则及重点任务, 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在充分领会好的前提下, 立足本部门、 本地方实际, 制定出台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 规章制度,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保障” 、 夯实“硬 基础” 。

 要深入思考、 深入领会“生态惠民、 生态利民、 生态为民”这一理念, 在想问题、 作决策、 办事情的时候, 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作为工作的“检验尺” , 通过高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满足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等方式, 切实赢得群众满意。

 以 政治执行力“破浪”

 , ,

 。

 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 见到成效, 关键看政治执行力是强还是弱。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具备强大的政治执行力, 需要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不管在什么时候、 遇到何种困难、 碰到何种挑战, 都能挺身而出、 知重负 重, 直面问题、 迎接挑战; 都能从实际出发, 提出符合实际情况及客观规律的“金点子” “好政策” “大方案” ; 都能在狠抓落实、 突出实效上下功夫,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紧盯不放、 一抓到底, 确保有结果、 见实效。

 需要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上出实招, 通过建立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以监督的举措、 问责的方式来督促企业落实好 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需要在治理生态环境上下功夫, 突出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 通过加强调查研究、 落实生态环境制度、 积极实施治污项目 等方式, 提高环保治理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利国利民、 惠及长远的政治任务,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 切实扛起责任、 落实任务,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心得体会(三篇) 求是 共生 心得体会